没有人能复制的篮球传奇,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
六期播客销售超过一百万,然而杨毅依旧对中国付费体育内容的未来持怀疑态度。
在早年的江湖艺人中,有一句老话叫做“万象归春”。这里的“象”代表的是各类技艺,如变戏法、唱小曲等,江湖上的技艺繁多,而“春”则是指幽默与风趣。行内人士相信,无论做哪一行,如果能增添一点幽默,生意都会好上加好。杨毅对此深信不疑。
因为爱好,杨毅自幼便喜爱各类传统曲艺,并对历史上的争斗故事如数家珍,这塑造了他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无论是讨论体育还是讲述故事,都能轻松自如。2020年9月28日,他通过微博首次向公众介绍了《杨侃|杨毅电台》的诞生。或许当时他自己也未曾想到,这个有门槛的节目,后来竟然成为中国体育领域的一个经典播客,甚至在付费方面表现得相当抢眼。
《杨侃》成为人们对新事物进行尝试时,总是从自己熟悉的视角切入的首选。因此,节目在喜马拉雅刚刚上线时,杨毅便一口气讲述了刚夺冠的湖人队,并吸引了詹姆斯的流量。但如果节目仅仅围绕NBA讲述,或许早已无法坚持。直到去年11月宣布退出喜马拉雅之前,《杨侃》在364期节目中不断变化选题,但始终坚持着推广体育文化的理念。
杨毅向氪体透露,他每期节目录制完成后,首先会给妻子和儿子听。如果爱人能理解,而儿子能笑出声,那本期节目就算成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在乎受众的反应。大部分打开《杨侃》的听众,都是通过解说认识他的,但杨毅明白,单从体育角度出发,播客节目难以与比赛直播相提并论,因此必须要有所区别。节目通过从赛场表现探讨体育文化,再引申到社会问题,再反过来分析其与体育的千丝万缕关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单靠球迷无法维持《杨侃》的生命力,有“大门”时是如此,独立经营更是如此。退出喜马拉雅后,他尝试在各大平台推行付费模式,杨毅形象地称自己为“下海”,由原来的合同工转变为自助创业。“郭德纲先生曾说过,一个相声的好坏取决于是否能赚钱,即使你觉得内容再好,没人愿意买账也毫无意义。”杨毅感慨道。为此,他全力挖掘中国体育历史上四个传奇故事,并称之为“中国四大体育故事”。
他在喜马拉雅上完成的首个故事《小山智丽:复仇的女人》之后,又推出了中国田径历史上传奇的“马家军”作为下海后的首秀。在《杨侃》公众号发布的《东北往事,马家军兴衰》第一期海报上,写道:“三十年前,这支神奇的队伍在辉煌顶峰一年后迅速崩塌,究竟是金钱、欲望,还是权力争夺的惊天骗局摧毁了他们?敬请听《东北往事,马家军的兴衰》。”紧接着,播放按钮前有三行字提醒大家:每期66微信豆,没有君子,不养艺人,付费即可永久收听。
为了保护付费内容,这里不作过多概括和评价,我们只关注结果:本身就颇具魔幻色彩的故事线,加上杨毅扎实的语言功底,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并交出了不错的成绩。节目总共有6期付费内容,外加1期免费的后记。截止到十二月底,按每期折合人民币99元的付费音频节目,全平台的付费人数稳定在2万份左右。根据氪体的销售数据分析,这个数据其实相当准确,粗略算来,《马家军》系列节目的总销售额已超过100万人民币,成功了。
那么,《杨侃》是如何成功的呢?这需要杨毅的独特成长经历,才能成就如今的成果。他的评书功底与“栓扣”能力是其中重要因素。前面提到,杨毅自小便沉浸在说书世界,虽然没有系统拜师,但对评书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情怀。他所编写的《姚明传》,也曾整理成评书形式,并托人送给了评书大师连丽如听取意见。
“栓扣”指的是讲故事时最后设下悬念,吸引听众继续往下听的技巧。在现代一期连载的付费节目中,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杨毅的目标是让观众“难受”。每期《马家军》的最后,作为捧哏角色的任冉不会发出声音,听众可以听到杨毅的语速不断加快,情绪愈发高涨,最后留给听众一个巨大的悬念。这样的一种情节曲折,戏剧化的结尾,正是吸引“看客”重返“茶馆”的关键。
从杨毅自己的反馈来看,马家军六期节目的复购率达到95%以上。即使跳出播客的范畴,从整体中国的连载付费内容生态来看,这样的成绩都相当不易。虽然平台上付费用户已超过1万,但建立悬念并非凭空而来,精彩故事的吸引力依靠细节的积累与呈现,包括具体时间、地点及姓名。杨毅能够从中提炼出细节,与他成长背景密不可分。
在崇文区合并之前,国家体委训练局曾是区内最大的产业,杨毅自幼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能接触到许多运动员。此外,杨毅的父亲在国家体委工作,家庭环境中以体育为主,因此对于他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有人说,小时候教他踢球的正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国门,被誉为“攻不破的万里长城”的张俊秀老先生。在节目中,杨毅曾提到,现在所总结的许多故事和要点都来自于亲历者或其身边关系最紧密的人。正因如此,观众才能够被带回三十年前的某一个赛场、某一幢孤楼,甚至某个办公室。
然要将错综复杂的故事线理清,并树立数十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并非易事。这也展现了杨毅的第三个优点:独特的创作能力。在早期担任《体坛周报》的副主编时,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这为他的讲述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尽管杨毅常笑称《体坛周报》为他的“前单位”,但他始终担任副主编和篮球部主任的角色。由于之前的媒体经历,他获得了大量的创作经验。“大多数讲故事的人并不具备创作能力,而我所需要的是将观众吸引进来,从开始到结束,‘扣’的安排要恰到好处。”11月初到12月初发布的六七连载节目,杨毅利用整个十一假期才完成构思,其中经历了多次的推翻与重构,终于将“马家军”辉煌到崩塌的传奇呈现出来,取得了如今100万的销售成绩。
然而,当我们问及节目的未来时,杨毅的回答却显得意外:“我对节目并没有太大野心,因为我对中国体育内容的环境持谨慎且悲观的态度。”尽管已经销售了100万,杨毅依然怀疑中国体育内容的生态。
他透露,在喜马拉雅多年,虽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真正找到商业化机会的并不多。“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过去,可能从未真正存在过。基于品牌在推广规划中最看重的曝光量,播客的形式具有无形的障碍。加之播客用户群体相对有限,这也让品牌方在投放时感到性价比不高,所以与短视频和直播形式相比,播客的吸引力显得大打折扣。
纵观中国体育内容市场,在经历了公众号与短视频的风口后,尽管整体规模逐年增长,但无论是流量还是受众,都无法与泛娱乐行业相提并论。在体育文化的延伸内容上,人们尚未形成固定的消费习惯,体育播客的受众无疑再次被压缩。谈及此,杨毅甚至反问起了氪体的创业历程:“你们当初创业时,是信心满满,认为我们的体育事业能与欧美相提并论吗?”
一个行业的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复制的商业模式的存在。而杨侃的成功,看似是体育播客的突破,实际上更像是个人IP通过品牌扩展而实现的成功转型,这显然不具备可复制性,甚至算得上是个孤例。
杨毅对此亦表示:“无论是《马家军》还是《杨侃》,都需要受众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与阅历。我试过短视频,想吸引年轻人,但却无能为力。”他无奈说道。“有网友甚至给我剪掉了‘难道’两个字。”为了更好服务受众,杨侃的微信小程序正在筹备中,预计将在今年年初上线:“其实就是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在一个页面里找到以往的所有节目,实现互动功能,提高收听体验。”至于四大体育故事的第三个——中国女排大逆转,也将在今夏呈现,可能采取与前两期相似的付费模式。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杨侃似乎已经成为单一模式下的天花板验证,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解决的或许只是杨毅个人的未来,而非整个中国体育播客的未来。至于杨侃的下一步走向,能否继续发光,杨毅并没有明确的答案,那个“扣”只能交给时间来“解”。当我们尝试向杨毅询问对在体育行业探索的媒体人有什么建议时,他的回答是:“真的没有,如果我说有,那就是成功学。”
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杨毅坚信,唯有坚持与创新才能铺就属于自己的一条成功之路。
发表评论